托林寺,位于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扎達縣城西北的象泉河畔,始建于公元996年,是古格王國(公元10~17世紀)在阿里地區建造的第一座佛寺。1996年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托林寺的建筑布局呈帶形,包括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主要建筑有迦薩殿、白殿(尼姑殿)、佛塔、羅漢殿、彌勒佛殿、護法殿、集會殿(祖拉康殿)、色康殿、阿底峽傳經殿以及轉經房、拉讓、僧舍等。
托林寺主體建筑為迦薩殿,大殿分為內、外圈,內圈包括中心大殿和4座小殿,中心大殿呈四方形,供有主體壇城和如來佛像,四周有回廊與4座分殿相連。外圈包括16座殿堂,中間殿堂有轉經道。外圈的四角還建有4座高13米的紅磚塔。白殿位于集會殿的東北部,殿內墻壁上繪有許多精美的壁畫。塔林分為兩組,每組塔群中各有3條長塔,每條長塔由數十座或上百座形制相同的小塔串連而成,極為壯觀。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爾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風格,是研究當地建筑、雕塑、繪畫藝術等方面的珍貴實物資料。
托林寺,意為“飛翔寺”。寺周地勢平坦,原多僧舍,現為民居。寺廟南以土山為屏,北臨朗欽藏布,殿堂、佛塔、塔墻、僧舍如星散布,遠眺氣勢非凡。托林寺原有建筑規模較大,包括朗巴朗則拉康、拉康嘎波、杜康等三座大殿,巴爾祖拉康、瑪尼拉康、吐幾拉康、乃舉拉康、強巴拉康、貢康、卻巴康等近十座中小殿,以及堪布(寺院住持)私邸、僧舍、經堂、佛塔、塔墻等建筑。由于歷史原因,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保存較好的只有三大殿和一座佛塔。
托林寺宛如一顆寶石鑲嵌在高高的臺地上,與它“天空之寺”的稱呼相呼應,吸引著每一個能夠讀懂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