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歌是西蔵民間文學中瑰麗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縱觀西蔵民歌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西蔵民族社會歷史、時代生活、風土人情以及文化藝術演變的基本概況。早在西蔵文字出現以前,作為口頭文學的民族形式,已經在群眾中廣泛流傳了。藏文產生和運用后,不僅促進了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發展,民歌也因此被文人充分采用而得到豐富和發展,從發現的藏文文獻中看,古代藏族人民的語言交流,常用民歌作為表達方式。
西藏民歌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和本身的演變,依然具有可誦、可唱并能隨歌伴舞的特點。所以,人們往往一談到民歌,便容易牽連到音樂和舞蹈方面,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常常把民歌與樂曲、舞蹈在概念上混淆。事實上,西蔵民歌與音樂、舞蹈是有很大區別的。按其結構和表達形式分,西蔵民歌可分為"魯"(亦稱古如)和"諧"兩大類。
"魯體"民歌又分為"拉魯"--山歌和"卓魯"--牧歌。文人詩歌與"魯體"民歌是相同的西蔵的佛教經文"措魯"也近似于"魯體"民歌。"魯體"民歌一般句數不等,有三、五、六句,多至址余名,每句的音節相等,一般六至十一個音節。其節奏特點是*** ** ***,段與段、句與句之間相互對應形成相對穩定的程式。這種民歌形式應用,早在八世紀的時候就有文字記載,可以說是西蔵民歌中最早的一種類型。
"諧體"民歌品種較多。從地區劃分,"堆諧"--流行于雅魯藏布江上游地區;"康諧"--流行于昌都以東的蔵區;"巴諧"--即巴塘弦子。從內容與形式來分:"諧青"--頌歌專在儀式、典禮上唱;"勒諧"--勞動的歌;"果諧"--圓圈舞;"達諧"--箭歌;"熱諧"--鈴鼓舞中唱的歌;"酉倉諧"--酒歌等等。"諧體"一般每首四句,有時六句,但均偶句。每句六個音節,分三頓,每頓二音節,節奏是** ** **.
對藏族民歌的稱謂,甘、青、川、藏等省區的藏族地區各有不同。就西蔵來說,各地叫法也有不盡相同的,這僅是方言叫法而已,而內容與形式基本不外乎"魯體"與"諧體"之類。
與其他民間文學樣式比較起來,民歌更具有勞動人民的特點。從西蔵民歌中,我們可以聽到西蔵人民發自內心的聲音,可以看出群眾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戰爭方面的思想見解和政治態度,并能了解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基本愿望與要求。
藏族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重。情歌的主題,雖是反映男女青年的自由愛慕,其實也揭露了維護封建農奴制度的禮教對婚姻自由的羈勒,更反映了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和個性解放,反抗統治階級的斗爭。舊制度造成的愛情悲劇和爭取戀愛自由的斗爭,甚至在統治階級里也有。十七世紀末,六世D賴倉央加措的"情歌",就是突出的例證。
藏族酒歌是喝酒、敬酒時唱的民間歌曲,有時伴隨簡單的舞蹈動作,是藏族城鄉人民非常喜愛的藝術形式。每逢傳統節日、親友聚會或舉行婚禮時,人們以輩分大小為序圍坐在藏式方桌旁。斟酒人一般由婦女擔當,按年齡大小輪流給每人斟酒,并載歌載舞。飲酒人則要 按照歌聲和詞意依次完成接酒杯、用無名指向天上彈酒三下、喝三口酒、干杯等程序。
藏族民歌
- 時間:2018-06-04 14:23:47
- 發布者: 小劉
Tags:
- 添加微信好友,隨時解答您的進藏游疑問!
- ⑴ 復制手機號:13659542368
- ⑵ 再打開微信添加好友,粘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