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畫藝術是史前時期一直延續到吐蕃時期的一種史前藝術形式,遠古時期的巖畫,以其獨特的形式和豐富的表現力傳達了早期人類文化的各種信息,雖然它們在對事物的描繪上常常顯得過于簡單和粗拙,甚至其中尚有一些我們至今仍無法解讀的秘密,但是可以肯定,巖畫作為人們表達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最直觀和最生動的形式,在遠古時期的人們心目中是具有最基本的邏輯原理和形式結構的,在這個意義上講,巖畫是具有世界意義的一個原始藝術門類,因此也是西藏繪畫藝術中最為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
西藏巖畫的真正發現是中國藝術家和考古學家在最近十多年的工作中予以報道的??脊虐l現的高原首例巖畫地點,是1985年高原西部日土縣境內發現的三個地點,共發現有數十幅巖畫畫面,其后藝術家們在藏北文部發現了加林山夏倉巖畫和日土塔康巴巖畫。而大規模的巖畫發現則始于90年代初期,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藏南定日的高山牧場發現了兩處巖畫地點并發表了調查報告,次年在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昌果溝發現一處巖畫地點,同時在當雄納木錯湖發現數處巖畫地點,1992年發現的巖畫包括西部地區的日土、革吉、改則和藏北地區的文部、申札、班戈、那曲、以及藏東南地區的八宿、墨脫等縣縣境內數10個地點的300多幅畫面,1994年又在西部地區的札達發現兩處巖畫地點。迄今為止,西藏高原共發現古代巖畫地點近60處,其分布區域幾乎遍及整個高原,這些記錄了高原古代先民物質生產和精神活動的形象化資料的發現,不但豐富了西藏原始藝術的內容,同時也使世界巖畫的記錄增添了嶄新的一頁。
一、從題材和內容看
西藏巖畫的文化內蘊西藏巖畫內容與題材都非常豐富,可以歸列為以下各類:
?。ㄒ唬┽鳙C巖畫西藏巖畫中最常見的題材和內容,絕大部分巖畫地點都存在這類題材,其中以藏北和藏西地區的狩獵巖畫中最為多見。
狩獵巖畫中的主要形象是作為狩獵者的人物及其狩獵工具、作為被獵物的各類野生動物。被獵動物均為哺乳類,包括野牦牛、羚羊、巖羊、野山羊、野驢、鹿等,此外還有一些鳥類,出現頻率最高的動物是野牦牛、鹿、羊、野驢等,這個野生動物群的組合結構與現今高原西北部的草原荒漠動物群十分接近,而其它出現頻率較低的動物絕大部分也是現今生存于北部、西部高原的種類,因此從動物種屬上看,狩獵巖畫中的被獵動物均為現生種。狩獵巖畫中人物造形比較生動,這些獵人們或頭戴尖頂帽,或腰挎長刀,或身著長袍,或手執弓箭,或騎馬追獵,或徒步圍獵,甚至還有徒手擒獲獵物的人物形象,充分表現了高原狩獵部族的英姿風采。
(二)畜牧巖畫
表現畜牧題材和內容的畫面在西藏巖畫中亦占有較大比例,其中,以藏北和西部地區較為多見。
從巖畫所表現的內容看,當時人們已經能夠畜養牦牛、羊、馬等牲畜,另外還可能有被馴養的鹿,如在藏東八宿拉魯卡巖畫地點就出現有騎鹿人物的圖象。在日土塔康巴地點的巖畫中,人們牽趕著牲畜隨部落向遠方遷徙;在加林山巖畫中,騎馬的牧人對牦牛群實行"領牧"的放牧方式;在革吉鹽湖巖畫中,有騎馬牧人跟隨在牛群之間的"散牧"形式;在日土那布龍地點的巖畫中,有徒步牧人在牛群之后"趕牧"的場面等等,這些多樣化的畜牧方式大都出現在比較早期的巖畫中。
?。ㄈ﹦游飵r畫在西藏各地點的巖畫中,表現動物的畫面十分常見。
這類動物巖畫不同于出現在狩獵、畜牧或其它題材巖畫中的動物圖象,它是一種單純表現各類動物的畫面構圖,這類畫面中的動物主要有牦牛、羊、鹿、虎(或豹)、鷹、駱駝、野豬、驢等,從動物的造型特征和構圖組合上看,有的主要是表現各種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有的可能是表現人們對某些動物能夠不斷生衍繁殖的希望,有的則可能是表現了對某些動物所具有的崇拜意識。
(四)神靈崇拜巖畫
西藏高原各地點的巖畫中都有一些與神靈崇拜或原始宗教意識有關的畫面,這類題材的畫面在比較早期的巖畫中尤為多見,反映了遠古時期的高原先民們對于自身及客觀世界的認識境界,而這個認識境界無疑還有一定程度的混沌與朦朧,因此在觀念意識上常表現出一種"萬物有靈"的神靈意識。西藏巖畫中與之相關的畫面包括有日月崇拜、生殖崇拜、自然物崇拜、動物崇拜等幾種形式。
?。ㄎ澹┪璧笌r畫
在藏西、藏北、藏東地區的巖畫中,都發現有一些表現舞蹈的畫面,其形式有單人獨舞、雙人對舞、多人齊舞等幾種,從畫面特征上看,似乎也有時代早晚上的區別。在日土塔康巴地點的巖畫中,一般多見雙人對舞的畫面,從舞者體形特征上看,應是男女兩人對舞,男性人物體形較高大,有的腰部掛有刀劍類武器,兩腿間畫有生殖器;女性體形顯得纖細小巧,兩人均著長衣(袍),以手相牽,面對而舞。八宿拉魯卡地點巖畫中,有一單人獨舞者,其頭上的兩條發辮隨著舞蹈的動作飄揚起來,長袖亦隨舞而揮,舞姿十分生動。在比較晚期的巖畫中,常見的是多人舞蹈,如在納木湖扎西島巖畫地點中,表現了六位舞者圍著篝火踏歌起舞的場面,其姿態體形似為婦女,這(種)舞蹈的,形式與現今藏族地區流行的"果諧"(即圍成圓的歌舞形式)十分相似。從表現舞蹈的巖畫內容分析,其中大約包括帶有祭祀性質的舞蹈和自娛性質的舞蹈。巖畫所記錄的舞蹈場面,可以看作是目前所知西藏高原最早舞蹈形式的形象化資料。
二、從造型風格看西藏巖畫的審美品格
可以這樣說,巖畫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具有完整意義的"繪畫"和"平面造型"特征的藝術形式。無論其時代早晚和文化內涵的差異如何,也無論現代學者們對其原始意義及原始功能如何認識,在巖畫中人們所表現出的造型能力、構圖能力以及這種藝術技能的風格傳統,都是可以被今天的人們所理解和分析的。
(一)巖畫的造型風格
西藏巖畫在藝術方面的主要特征首先表現在造型風格上,即造型的總體特征表現為簡練、拙樸。無論是涂繪巖畫還是鑿刻巖畫,其主要的造形方法不外乎兩種,即"以線造形"和"以面造形",少數圖像也存在二者結合的造形手法。無論是以線條來表現圖像還是以平涂或琢刻的"剪影式"效果來表現圖像,兩種方法一般都只表現物體的外觀輪廓和基本體態,如對人物、動物的描繪,主要是對其體形特征和動作姿態予以表現、不太注重對細部末節(如眼、耳、嘴、指等)的刻畫,所以對動物種屬和人物身份的判斷識別,主要是依據其體形和動作姿態的特征。堅硬粗礪的巖石和有限的工具使得人們在巖石上作畫時不可能像后期用紙、筆、布等材料作畫那樣從容不迫,因此最佳效果的造形就是最簡潔、最準確的造形,這也正是西藏巖畫在造形上體現的主要風格和特征。巖畫的作者能十分簡練地運用線條或塊面刻畫出各種姿態生動的人物、動物及生活場景,體現了高原先民們高超的形象概括能力和造形技巧的水平。
(二)巖畫的構圖和畫面組合
西藏巖畫在構圖和畫面組合上具有比較明顯的幾個藝術特征。
其一,大多數地點的每一幅畫面基本上都是根據巖面的形狀大小來構圖或組合,即畫面的構圖形式實際上就是對巖石自然形狀的利用,這個特征可稱之為"應物象形".
其二,巖畫在構圖形式上反映出某種"應物象形"的自由特征的同時,另一方面又從畫面內容上體現出巖畫作者的主觀構圖意識,即把現實中分散獨立的各類形象統一在某個特定意義的畫面之中。
其三,西藏巖畫在構圖上還表現出一種比較完整的敘述性特征,這個特征在一些大型的畫面中比較多見。
?。ㄈr畫圖像的裝飾風格
西藏巖畫的造型手法,是運用線條和塊面來刻劃各類形象,并且在由早至晚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對于線條的運用越來越重視。對于線條的重視,是因為線條比通體敲琢或顏料平涂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同時,人們在線條的運用過程中還表現出對裝飾風格的喜愛和偏好,這種裝飾風格的作品多見于各種動物形象的畫面中,由此構成了西藏巖畫藝術的一個風格特征。
西藏巖畫中的審美意識為反映原始藝術的巖畫,表現了人類早期的審美意識,尤其與當代美學觀點相比,有兩個顯著特點,即審美的直觀性和功利性。審美的直觀性可以從各地巖畫中各種物象的表現感覺出來。巖畫的作者對其所熟悉的人或動物的描寫具象性,直觀其造型缺乏一定的概括性,直到晚期的巖畫才出現了簡約化、抽象化、符號化。從早期巖畫中寫實性作品占絕大多數這一事實來看,說明巖畫的先期作者的直觀、模仿、再現能力超過了概括、抽象、幻想能力,審美的功利性體現在人們從實際利益著眼鑒別動物的種的屬性,即每次打獵的收獲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獵人碰到的是哪一種動物:是肥壯、大個、繁殖力強的,還是弱小、繁殖力差的,并形成了審美的觀點。從西藏巖畫看,作者所表現的都是與經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動物,如野羊、野馬、鹿等,并表現出喜歡健壯的動物。
>>相關閱讀:什么是唐卡